一、积累与运用(共25分)
1.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1)枯jí( ) (2)剽悍( )(3)滂沱( ) (4)葱lónɡ( )
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书写有错误,请把它们找出来并改正。(2分)
引经据典 无济于事 束手无策 克勤克俭
轻举妄动 相题并论 流连忘返 家谕户晓
改为 改为
3.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今年冬季的市郊民俗游仍然红火,来自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
B.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典范,园内建筑古朴典雅,使游人流连忘返。
C.回到祖国,见到亲人,在外漂泊多年的他忍俊不禁,流下眼泪。
D.听了老师的一番话,小明的心中豁然开朗,所有的忧愁都烟消云散了。
4.根据语境,在横线处续写两个句式相同、语意连贯的句子。(2分)
读书的滋味很美。这种美感如同欣赏一幅名画,品尝一道佳肴, ,
。
5.下面两个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在原句上修改。(2分)
(1)这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勇敢少年的光辉事迹。
(2)专心致志,是一个学生的学业能否进步的要素之一。
6.名著填空。(2分)
“母亲啊,你是荷叶筑我是红莲筑心中的雨点来了筑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首诗的作者是 ,出自其诗集 。
7.口语交际。在“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再度提出设立“国家阅读日”,号召大家广泛阅读。著名学者余秋雨则持反对意见。你赞同哪种观点,说出自己的理由。(2分)
8.综合性学习。文学采风活动就是深入到生活中去挖掘文学素材,感受一个地区深厚的文化积淀。这是同学们搜集的谚语,请根据谚语的内容分类。(3分)
①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道理。
②一年富,拾粪土;十年富,多种树。
③日落胭脂红,无雨也有风。
④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⑤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
⑥不下百粒籽,难打千斤粮。
(1)学习类,有(2)农业类,有(3)气象类,有
9.古诗文填空。(8分)(1)无丝竹之乱耳, 。(2)潮平两岸阔, 。(3) ,草色遥看近却无。(4)黑云压城城欲摧, 。(5)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句是:(6)《天净沙·秋思》中表明游子漂泊在外思乡心切的句子是:
二、阅读理解(共4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3题。(10分)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1)濯清涟而不妖:(2)亭亭净植:(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宜乎众矣:
1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1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2.选文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作者 、
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这是 写法。(3分)
1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的是君子的哪种品格?(2分)(二)阅读《白鹅》(选段),回答14~17题。(10分)
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次吃一口水,然后再到某地方去吃一口泥及草。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滋味,它是依着它的胃口而选定的。这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譬如吃了一口饭,倘水盆偶然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踏大步走上前去,饮水一口,再踏大步走到一定的地方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等它吃过一口饭,踏着方步去吃水、吃泥、吃草的当儿,狗就敏捷地跑上来,努力地吃它的饭。没有吃完,鹅老爷偶然早归,伸颈去咬狗,并且厉声叫骂;狗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看它再吃了一口饭,再走开去吃水、吃草、吃泥的时候,狗又敏捷地跑上来,这回就把它的饭吃完,扬长而去了。等到鹅再来吃饭的时候,饭罐已经空空如也。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这时候我们便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候。因为邻近的狗很多,一狗方去,一狗又来蹲着窥伺了。邻近的鸡也很多,也常蹑手蹑脚地来偷鹅的饭吃。我们不胜其烦,以后便将饭罐和水盆放在一起,免得它走远去,让鸡、狗偷饭吃。然而它所必需的盛馔泥和草,所在的地点远近无定。为了找这盛馔,它仍是要走远去的。因此鹅的吃饭,非有一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的!
14.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15.选段突出了白鹅的什么特点?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一特点?请写出至少3个。(4分)
16.在突出鹅的特点时,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其好处是什么?(2分)
17.选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2分)(三)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8~20题。(10分)
一棵小葡萄藤的故事
①从前有一棵小葡萄藤,她为能活在这个世界上而感到欣喜。她从土壤中汲取水分和营养,使劲地长呀长。小葡萄藤年轻力壮,可以很好地应对生活,一切都靠她自己。
②但后来的日子里,风残雨啸,雪不留情,小葡萄藤损伤严重。她变得虚弱萎蔫,成了棵病秧子。
③这种情况很容易使植物拒绝成长,放弃生命。况且,小葡萄藤还伤得不轻!寒冬漫漫,而藤条却已枯萎无力。
④但就在这时,小葡萄藤听到了一个声音。另一棵葡萄藤对她大声喊道:“这里,伸到这儿来……搭在我身上。”但小葡萄藤有些犹豫。“这意味着什么?”她心里想。因为你瞧,她总能很好地应对一切,都靠她自己。
⑤之后,她小心谨慎地朝那棵葡萄藤伸展过去。“看,我可以帮助你。”那棵藤说,“把你的蔓缠在我身上,我就会帮你抬起头来。”小葡萄藤相信并照做后,瞬间就又可以站直了。
⑥狂风呼啸过,暴雨肆虐过,还有暴雪来袭过。但每当危险降临时,小葡萄藤都附着在其他许多条藤上。虽然她们在狂风中摇摆,在冰雪里受冻,但她们坚强团结地站在一起。在集体力量的支撑下,她们可以微笑并生长。
⑦之后的一天,小葡萄藤低头见下面有棵幼藤正在摇晃,看起来被吓坏了。于是小葡萄藤对她说:“到这儿来,搭在我身上……我会帮你的。”这棵幼藤攀到了小葡萄藤上,就这样所有的藤共同生长。叶茂,花繁,最终结满了葡萄,供很多人享用。
18.对选文蕴涵的道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成长的路上,我们不要拒绝别人善意的帮助。
B.我们要把别人曾经给予的帮助传递下去,团结共进。
C.只有互助互爱,我们的世界才能变得更加美好!
D.只凭借自己的努力,永远也不会成功。
19.根据选文内容,完成小葡萄藤的成长过程的填空。(4分)
最初——使劲地长,年轻力壮;
②~③寒冬漫漫—— ;
④~⑥危险降临—— ;
⑦最后——帮助幼藤,枝茂花繁果丰。
20.文中的小葡萄藤有怎样的优秀品质?(4分)(四)阅读下面选文,回答21~25题。(15分)
镜子阿蒙
阿蒙是他的小名。这名字起得实在好。出生在内蒙古,按常人的起名法,该叫蒙生什么的,那就俗了。叫阿蒙,显得又别致又文雅。三国时,鲁肃夸奖吕蒙说:“非复昔日吴下阿蒙。”至今“吴下阿蒙”仍当成语用。
他是我的邻居。我们这是个大院子,他家住外院西房。他似乎没工作,也不上学,常在院里走来走去,因此我进进出出总能碰见他。起初他见了我从不理睬,后来熟悉了,我们便成了朋友。
他是可爱的。平日在街上见了剃光头的人,看着总不那么顺眼,阿蒙也是光头,却怎么看怎么顺眼。这或许是他脑袋的形状好吧,像我就不妙。我的眼睛小,常感到这是人生的一大不幸,自从认识了阿蒙,陡然增添了许多的自信——他的眼睛也不大,却特别有神。于此可知,眼睛不在大小,而在有没有神。与其大而不当,倒不如小而有神。
我把阿蒙称为同志,主要还是敬重他的性情和人品。他说话做事,既不媚上,也不骄下,一切本其自然。我比他大得多,他见了我,有时叫个什么,有时理也不理,叫或不理,全看他当时的心情。
“阿蒙,去我家吧。”我主动邀请他。
他看我一眼,连句话也不说,只顾做自己的事。遇上这种情况,我也不见怪。人活在世上,固然应当成全别人,可自己不情愿的时候,勉强去做,你说这叫高尚叫修养,不也戕害了自己的天性?
和阿蒙相比,在这一点上,我自愧弗如。见了官高位显的人,每每会说些言不由衷的奉承话。啊,你真是领导有方呀。实际自家心里清楚,他昏聩颟顸(mānhān,糊涂而马虎),领导得一塌糊涂。见了年龄大的人,又会说您老真是越活越年轻呀,实际是他明明日见衰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全无人格可言!
“阿蒙,来我家吧。”我又发邀请。
这回他高兴,欢欢喜喜地来了。邻居来家,不敢怠慢,我拿出苹果招待。
“吃吧!”
他毫不客气,抓起就吃,临走时还拿了一个。多纯真,多爽快!回想起自己去朋友家是啥德行,明明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人家又那样热情,偏要扭扭捏捏。万一那边以为你真的不吃,不再相让,过后又暗自骂人家小气。这叫修养?否,该叫虚伪、恶劣、卑鄙才对。
阿蒙是我的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人性中的种种卑劣。他是我最好的同志,我要跟他道义相砥,克服自己的种种虚伪,争取像他一样地纯真,一样地高尚。
阿蒙今年两岁。据他妈妈说,准确年龄是两岁零四个月。
21.选文为什么称阿蒙“同志”呢?(3分)
22.作者称赞阿蒙的性情和人品“既不媚上,也不骄下,一切本其自然”,请举例说明。(3分)
23.选文在开始为什么提到“吴下阿蒙”的典故呢?(3分)
24.选文结尾交代了阿蒙的年龄,有什么效果呢?(3分)
25.说说本文题目的含义。(3分)
三、写作(50分)
26.在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其一,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卷面清楚、书写工整奖励2分。
(1)校园里的那棵树
(2) 的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