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名称:新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阅读课Who Am I ?
|
科目:英语
|
教学对象:余姚七中高一(2)班
|
课时:1课时
|
提供者:龚胡娟
|
单位:余姚市第八中学
|
一、教学内容分析
Who Am I ? 的文章以第一人称的拟人手法介绍了计算机发展演变的历史和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其主旨是表达计算机的发展变化之快以及在生活中的用途之广。计算机这一话题虽然有趣,但语言材料属于科普类说明文,内容抽象,出现一定量的计算机专业术语,对于农村中学高一普通班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本篇说明文,结构清晰明朗,各个段落主题句及支撑性语句明晰。通过对本篇的阅读,学生不仅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而且学到与此有关的语言知识,还能清晰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实现阅读的三个维度:信息知识、语言知识和语篇知识。
|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学生能识别计算机发展史上的相关术语的英文表达方式 calculating machine PC laptop universal machine analyticalmachine robot.
②学生能掌握下列词组的含义及简单用法:over time, since...,solve a problem, provide... with..等
(2) 能力目标:
① 学生能快速浏览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列出计算机发展演变的几个阶段.
② 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寻找主题句以及判断支持论据,掌握语篇的篇章结构.
③ 学生能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
④ 学生能根据图片及关键词,用简单英语重述计算机的发展史.
⑤ 学生能就课文内容的延伸(人类对计算机的抱怨),合理运用表达自己的观点(A computer is not great.)并用恰当的论据支持自己的论点。.
(3) 情感目标:
①学生对计算机现实生活实际应用进行拓展,并能反思计算机给人们带来的弊端,合理使用电脑为学习服务,并积极动脑设计出更好为人类服务的 “忠实朋友”.
②采用小组竞赛形式,学生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4)学习策略目标:
① 学生能自行阅读,独立地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文章大意。
② 学生能积极利用讨论及提问等机会,与同伴争取并保持英语交流。
(5)文化意识目标
学生能进一步了解计算机文化(如:发展历史及计算机名称)
|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计算机这一话题虽然有趣,但本单元所选语言材料属于科普类说明文,内容较为抽象,文章中也不乏一些专业术语,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目前,学生上课以interpersonal的交流为主,而interpretative和presentational形式比重不够。由于文化教学不够重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高。此外,学生跨学科学习的意识不够,语言和信息的双向促进关系的认识不够。学生的课外语言活动环境不够丰富和重视程度不够,通常以词汇、语法和写作练习为主,缺乏真实的语言运用。
|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
总体上,本设计以活动为中心,将英语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体现了任务型外语教学模式。过程环环相扣,从难到易,从语言知识到篇章结构,将阅读技能的训练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从背景知识到课文的学习,及词汇的有效处理,体现了较好的“交互式阅读模式”,即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阅读模式的结合。
通过对文本语言、词汇及语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的引入; 计算机的话题的介绍如阅读;同时对文章的主要意思的理解,对文章篇章结构、修辞等方面的提问等实现了阅读教学的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的输入。
|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第一,本文是计算机历史演变的说明文,时间 转换十分频繁,是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障碍,所以找出写作顺序,并说出计算机的发展顺序是重点难点;第二,本文的总分写作风格,适合农村普高学生仿写,所以,以文章结构为线索,分析文章内容,寻找主题句及支撑性语句是重点。第三, 本文属于科普类说明文,内容抽象,出现一定量的计算机专业术语,对于农村中学高一普通班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所以在课中适时适切点拨词汇和在课前设置生词预习目标卡是扫清阅读障碍的关键之一。
|
六、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用PowerPoint呈现一串数字11000110, 并提问What do you think of when you see the group of numbers?
|
先在1分钟内独立思考,而后以同伴为小组,讨论该问题。
|
以计算机语言导入话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学生的计算机的相关背景知识。
|
用实物演示,提问What is the computer?。
|
四人小组讨论,以freee talk 的形式,列举计算机类型
|
通过讨论,交流阅读背景知识,激活有关计算机的词汇,活跃课堂气氛,增强阅读兴趣,拓展阅读思路,为阅读奠定词汇知识和情感基础。
|
以导入中的What is the computer?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初步快速阅读。
|
快速阅读文本,寻找文章中提到的Computer类型。
|
通过快速阅读(2分钟以内), 获取相关阅读信息, 验证学生之前的积极思考,体验成功,增强阅读信心,同时培养学生快速获取和分析指定英语信息的能力。
|
提问 How do they develop?
|
再次快速阅读,按照文本描述计算机的时间,给计算机的发展排序。
calculating machine PC laptop universal machine analyticalmachine robot
|
通过快速阅读,抓准关键字词,用英语获取与处理信息。学生能从整体上解读文本,初步厘清写作思路。
|
以填空的形式提问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Q: The passage mainly talks about the h________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uter, that is, the changes in s___________, m_______________ and a___________________.
|
学生独立阅读并思考,归纳文章主旨大意。
找出各个段落对应的关键词(changes in size or meomery or
。applications)。
|
再次从整体上对文本进行解读,培养学生整体阅读的技能及概括文章主旨大意的能力。采用填空形式可使任务更为简单,使英语基础差的学生易于回答,使其获得成就感,为深层次阅读增强信心。
|
提供各种形式的问题,以段落为单位,以多种阅读方式,引导及启发学生细读文章。
|
第一段:
1)学生默读,寻找主题句。
Topic sentence:
Over time I have been changed quite a lot(simply explain the usage of the phrase over time).
2)学生合上课本,听教师朗读有关Supporting ideas的句子,并判断正误。
True or False Questions
Topic sentence:
Over time I have been changed quite a lot(simply explain the usage of the phrase over time).
Supporting ideas:
True or False Questions
1. I began as a calculating machine in Japan in 1642.
2.When I was young, I could simplify easy sums.
3.Charles Babbage is my real father.
4.As an analytical machine, I was much more intelligent than any person.
5.By the1940s, a universal machine was as large as a room .
6.Since the 1970s, only PCs have been used in offices and families.
第二段:
1)学生默读,paraphrase主题句。
2)学生填空,理解细节。
第三段:
1)学生朗读,寻找主题句,并根据下文猜测生词applications的含义。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两个问题。
Q1. How do people use the computeraccording to the last paragraph?
Q2. What do “I” think of myself
|
通过各种阅读形式,寻找主题句与肢解支撑性语句,厘清文章脉络,帮助学生深层次解读文本,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与交流,培养学生阅读微技能,为学生英语写作奠定基础。
通过paraphrase这种形式,训练学生用英语来解释英语,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地形成一定的英语思维能力。
通过word meaning guessing 课堂活动,培养学生根据上下猜测词义的能力,为今后的阅读锻炼方法和奠定兴趣。
个体活动与小组活动有机结合,一方面使学生的个人聪明才智得以展示,获得成就感,增强了英语学习自信心。另一方面,在用英语做事过程中,不仅锻炼他们的英语思维与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而且,也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
示范并帮助学生复述,并适时总结。
|
根据关键词,同伴之间用英语简单复述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
通过这种读后活动,让学生在阅读的输入后进行口头的输出。学生通过复述,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发展历史以及重点词汇。
注意:以上整个阅读过程采用小组竞赛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的学生参与度和精彩的生成,学生也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
利用幻灯片展示源自生活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电脑带来的危害。
|
根据图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电脑带来的危害。
|
通过观察来源于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 Is the computer great?,并为课后的写作热身,为设计新型计算机做好铺垫。
|
组织、参与学生设计一台能克服弊端的新型计算机,并适时地给予帮助
|
设计一台能克服弊端的新型
计算机并用英语作简要介绍。
|
利用所学有关计算机在发展历史上的大小、信息储存形式及运用的变化,结合计算机给现实生活带来的弊端,设计一款新型计算机,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想像力,同时,也使学生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与英语知识达到有机的贯通。
|
提供教师自己设计的新型计算机,并示范用英语作简要介绍。
|
每组推荐一位同学上讲台用英语作简要介绍。
|
设置接近现实生活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英语思维与表达,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和交际能力。
|
布置作业
预习作业: 朗读文章3遍并划出值得学习的好句和结构复杂的难句。
常规作业: 口头作业:以两人为一小组,用英语说出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书面作业:
诵读和抄写文章中的单词和词组各3遍;
完成课本19页上练习1和2;
完成补充阅读材料的阅读
之后,写一篇有关电脑带来
的麻烦。
拓展选做作业:
去图书馆阅读有关计算机的中、英文资料 。
|
|
落实、巩固词汇,强化阅读知识与语言知识,并上升为语言能力结合相关主题的阅读材料,把口头讨论的内容落实到笔头,自评并检测课堂学习效果,并英语课堂学习延伸到英语第二课堂学习。
|
七、教学评价设计
The things I can do
|
Evaluation
|
I can understand and read about computer.
|
5
|
4
|
3
|
2
|
1
|
I can describe the history of the computer.
|
5
|
4
|
3
|
2
|
1
|
I can tell the different computers in diffrent period of history.
|
5
|
4
|
3
|
2
|
1
|
I can generalize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in English.
|
5
|
4
|
3
|
2
|
1
|
I can conclde the main idea by grasping the main ideas.
|
5
|
4
|
3
|
2
|
1
|
I can use the perfect present tense.
|
5
|
4
|
3
|
2
|
1
|
I can remember and use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new situations.
|
5
|
4
|
3
|
2
|
1
|
|
八、板书设计
over time para1. changes in size
since... Para2. changes in memory
solve a problem para3. changes in applications
provide... with... → the development or history of the computer
memory calculating machine → analyticalmachine →
application universal machine → pc → laptop → ?
simplify
solve...problem
sum
九.教学反思
这是本人于2009年12月17日在余姚七中开设的宁波市特带徒展示课,是一堂非常成功的真实常态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有效参与课堂,有效地实现阅读的三个维度:信息知识、语言知识和语篇知识。以下是本人的两点粗浅反思。
(一) 导入既实在又新颖。
教师提供一连串数字,让学生思考 “What do you think of when you see the
group of numbers?”这个问题来猜测今天课堂阅读主题。这一具有挑战性的导入活动一石激起了千层浪,面对这一这一串看似熟悉的数字(高一学生已接触过计算机知识,大脑里已有这方面的图式,贴合了学生的实际),同学们纷纷展开思维的翅膀,各种答案纷至沓来,有同学说这是电话号码,有同学说这是支票上的数字,有同学说这是计算机语言......,真个课堂热得炸开了锅,真正达到 “热身”,正符合了我的初衷.因此,不管采用何种形式的导入必须源自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需求,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拓展学生思维,为整堂课奠定基础,做好铺垫,成为有效的良好开端。
(二) 阅读材料理性处理,关注学生,阅读活动真实有效。
本人基于本文本语言材料属于科普类说明文,内容抽象,出现一定量的计算机
专业术语,对于农村中学高一普通班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再者,结构清晰明朗,各个段落主题句及支撑性语句明晰,对指导学生写作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因此,本人在处理阅读材料,设置问题时,立足于两大方面,其一,词汇及文本信息;其二,文章结构。
由于农村普高学生词汇运用能力薄弱和词汇关联能力缺乏,在目标词汇处理上,本人采用了paraphrase和 meaning guessing两种形式,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和情景中猜测,加以理解、内化、运用。通过paraphrase这种形式,训练学生用英语来解释英语,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地形成一定的英语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word meaning guessing 课堂活动,培养学生根据上下猜测词义的能力,训练学生如何在阅读中扫除单词障碍。因此,我们教师要利用文本语境和情景,或者创设情景,从学生现有的词汇发展水平出发,不断创新“最近发展区”,搭建支架,不断推进学生词汇理解和运用水平。
由于农村普高学生的英语习作,结构松散,缺乏逻辑,语言干瘪,甚至中式英语俯首皆是。为了在阅读活动中,学生不仅仅理解文本,更好从文本中学习语言材料的语言美、结构美,这才是有效阅读。这是一篇难度中等的阅读材料,第一遍阅读的目的是要学生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第二遍阅读学生对文章结构剖解,理解写作思路;第三遍阅读时学生对文章细节深入了解,关注难句(具有隐含意义、句型复杂的句子),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对文章的搭建和发展进行更为全面的了解,不仅学会深入理解文章,还要观察、欣赏和学习作者如何遣词造句、构建篇章,以逐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这正是我们普高学生在自己写作所欠缺的)。因此,一篇阅读材料学生要读三遍左右才能理解,每一遍阅读活动都应该推动学生进一步获取新语言信息,不能简单重复地停留在一个层面上。读是语言的接受技能,而写语言的生成技能。只有通过读达到足够的语言输入量,学生才有可能通过写输出一定的语言信息。因此,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应遵循“more input, more output”的原则,设置有效的阅读课堂活动,让阅读走向写作。
要让课堂阅读活动真实有效,还要体现以人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活动的主人。佛语:静能生慧。教师要学会甘于“寂寞”,留时间给学生安静地学习和阅读。在公开课上,有的老师可能怕上课气氛受到影响,当堂留给学生的阅读时间很短。本人所设计的是一堂阅读课,既然是阅读课,我想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阅读,如果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那么企图通过阅读来训练和加强学生的各种阅读技能了也只是一句空话了。从形式上讲,这次上课过程中,我让学生进行了跳读、快读和细读。从次数上讲,给了学生五段长短不一的时间进行阅读。虽然课堂气氛因此而可能显得有点沉闷,但是学生享受到了本该属于他们的阅读时间,从而为阅读任务的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所以,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但在问题内容设置和提问方式上,需要更多去研究、探讨与实践。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通过阅读,不仅是文本的理解,学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更是心灵的启发,心迹的触动,思维的迸发,培养学生通过文本这个有限的视窗或三棱镜,带着科学和批判的眼光去审视我们的世界,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体会阅读的乐趣。让我们学生在快乐的阅读中茁壮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