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注重于发挥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而这一切绝不能依赖教师单纯的知识讲解,需要大量的观察与实验。进行实验是学生进行亲自动手,主动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活动形式。事实也表明,学生对实验探究课是最感兴趣的,最喜欢的。实验材料是学生进行实验活动的必要条件,没有实验材料,实验根本就无从谈起。“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在探究学习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摆弄和思考,才能形成完整形象,从中感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过程,培养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因此,在进行实验教学之前必须准备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实验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
然而,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教师在探究活动中,为学生提供的材料不同,提供的材料方式不同,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就截然不同,实验材料的选择与组织往往会影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形成。我们也常常能看到因为学生操作材料而使课堂秩序一片混乱的现象。那么,我们该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材料?在什么时候让学生开始操作呢?怎样操作这些材料呢……很多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一、实验材料的生活性
科学源于生活,也应该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我们选取的材料要贴近生活,最好是随时可得,随处可见的,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有助于教师的教学顺利开展。如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一课中“土电话”的制作,教材选用一次性杯子和棉线,取材方便、效果很好。
又如研究“面粉是否溶解于水”这一实验时,用筷子代替玻璃棒,用一次性塑料杯代替烧杯,用餐巾纸代替过滤纸做过滤实验。一方面可以防止玻璃棒打破烧杯,减少损失。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科学不是那么至高无上,科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用我们身边的一些材料也可以搞一些科学实验。
二、实验材料的直观性
很多时候,为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教师会绞尽脑汁去准备一些新奇的实验材料,期待孩子的惊叹和欢呼。但有时孩子往往对这些新材料了解不深,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就感到茫然,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我们提倡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做科学,但是,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是不能和成人相比拟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准备材料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材料。材料熟悉就容易操作,使实验效果明显、成功率高一些。同时,实验效果明显、成功率高也能起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实验探究的强烈欲望。因此,教师所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应尽可能体现现象的直观性。这也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以五年级《种子的萌发》教学为例,有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很多豆,比便观察种子的结构。其中有学生很熟悉的绿豆、红豆、蚕豆、黄豆等,但有一种豆几乎没有学生认识,即芸豆。很多学生纷纷猜测这是什么豆,忘记了观察的本来目的。这其实不利于课堂的教学。
教学策略:
选择具有直观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新知。材料的选取要贴近生活,最好是随时可得、随处可见的。
三、实验材料的趣味性
材料的趣味性能使学生在无意识间便能全身心参与到探究中来,这种没有强压硬灌的操作能更好的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材的基础上选择一组好玩的材料还能调控课堂的教学,不至于教师为课堂的“纪律”而操心。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实验操作材料,放手让学生操作,强化学生思维的有效性,特别是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是只无形的手,能有效引导学生走上认知、探究、发展之路。
所以实验材料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三年级有一堂实验课“蜗牛赛跑”。准备的实验材料是蜗牛、细绳或细铁丝、或者画有同心圆的纸,可用食物引诱蜗牛朝着一个方向爬行,让蜗牛从纸中央爬到最外圈,或从绳的一头爬到另一头,由学生自己带蜗牛。这个实验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蜗牛虽然爬的很慢,它却能用几乎不变的速度向前爬行,从而分出先后。上了这一堂课,学生都认为这个实验非常有趣,能把“玩”和“学科学”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像这样玩得简单,学得容易的实验材料确实太少。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智慧始于动作,活动連结主、客体的桥梁,活动使学生能动地去探讨、研究新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具有研究具体材料的积极性。”活动产生经验,形成知识。
四、实验材料的可靠性
活动: 改变浮标的沉浮
改进原因:实验中有一个实验材料(浮标),在做改变物体的体积,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实验时使用效果不明显,尤其是悬浮很难调试。
实验改进:使用气球和玻璃球来做这个实验。在瘪气球里放入两个玻璃球,放入水中,它是沉的;拿出来,向气球吹气,使气球刚好鼓起,它是悬浮的;再把气球吹大点,它就浮在水面上。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学生在日常时候中都有接触,这类知识不是很抽象,在教学中要求理论联系实践,要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在这里实验的地位举足轻重,如果实验材料稍微有一些小毛病,就会直接影响到实验成功率和知识的传授。因此,实验材料一定要有可靠性。
五、实验材料的实用性
材料不仅要可靠,也要实用,要真正为实验服务。在《磁铁的磁性》一课,为了说明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不同的原理,课文中介绍用细绳捆绑条形磁铁,再将回形针吸到磁铁的各部分上。在实际中,一个若要学生捆绑有一定难度,另一个磁铁比较容易滑离细绳,而且磁铁晃动了很容易吸到铁架台上,回形针也容易从磁铁上掉落。
教学策略:
就是先在铁架台上固定一根横杠,再将磁铁捆绑在横杠上,这样实验效果就很明显了,更能说明问题了。
好的实验材料,能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实验材料的改进和创新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而这件有意义的事需要我们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陶行知先生曾言之“人人是创造之人”。每个正常之人体内都有创新的细胞,我们对实验材料,也要不断地创新。一次改进就是一次创新,不断更新内容,不断吸收新的科技成果,是实验材料改进与创新永恒的主题。教师要尽已所能改进的创新,更要赋予学生改进和创新实验材料的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这是每个新世纪教师所应当担负的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