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感悟文本 收获别样风景
作者:程林 发布者:学科专家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 发布时间:2012-05-09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会依据文本的脉络,引导学生根据叙述的顺序地去解读文本,以求让学生循着作者的思路来感悟文本。这种顺序性地感悟文本的方式长期沿用,会让学生产生感知审美疲劳,难以驱动学生感悟文本的欲求。再者,长期以一个视角来建构文本的教学,也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发展。如果教师针对相关适合的文本,引领学生逆向感悟文本,也许可以收获不一样的风景,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将学生的感悟、思维引向深入,从而促进学生的多维发展。
一、充分解读文本,寻求逆向感悟的“点”
要想实现逆向感悟,首先需要教师认真地研读文本,实现对文本的准确、充分解读,找寻可供学生逆向感悟的“点”。这个“点”的选取至关重要,选取恰当的逆向感悟的“点”,不仅可以诱发学生感悟的情趣,还能深化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例如在《莫高窟》一文中,“飞天”语段就是一个可以实施逆向感悟的“点”。在引导学生感悟“壁画”段落时,教师可以用“在描述壁画这段文字中,最吸引你的是哪些语句”将学生一下子就引入了描写“飞天”姿态语段的感悟。因为这一语段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感悟得也会更为深入、到位。等“飞天”语段感悟完之后,在引导学生逆向感悟“壁画”的其他内容,学生的感悟由个体到整体,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自然而然地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灵活运用素材,连接逆向感悟的“线”
教学中,因“本”制宜,找寻到逆向感悟的“点”仅仅是实现逆向感悟的基础。在接下来的教学预设中,教师还应匠心独运地依据逆向感悟的“点”处理好文本的教学,理清文本的内在脉络,寻求一条可以串起逆向感悟“点”的“线”。
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描述的是明代著名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修订《本草纲目》,与弟子庞宪在野外察访药材夜宿古寺的故事。课文在开头的第一段,总写了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访药材,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第二至七自然段段具体描写了李时珍夜宿古寺的情景,这是分写。在文本的感悟时,笔者设计了先引导学生感悟李时珍夜宿古寺的语段,在学生品味过李时珍住古寺、啃干粮、喝泉水这些“苦”之后,再以“李时珍仅仅一天这样苦吗?”激发疑问,将学生的视野引向第一自然段的感悟。以生动的画面深化了对“饥餐渴饮”“晓行夜宿”等词语的理解,同时将文本的感悟引向更高的层面。这样的预设中,实际上是有一根“线”贯穿其中的,那就是以李时珍一天“苦”的体会来引发对他几个月乃至数十年寻访药材之“苦”的感悟。这条“线”不仅生动地再现了文本的内容,还有力地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深度。
三、精彩生成课堂,编织逆向感悟的“面”
语文课堂应是思维活跃、激情澎湃的所在。课堂上,只有让学生感悟并快乐着,才能把课上到学生的心里,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乐此不疲、兴趣盎然。在课堂上,逆向感悟,能有效地激活学生,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切实提高课堂的效益。逆向感悟的课堂充满着跳跃,充满着悬念,充满着发现,随时都会有令人激动的亮点闪现。
逆向感悟使得课堂的生成因时因地因情因景而精彩呈现。精彩生成应是语文课堂的生命所在,也是语文课堂的价值追求。如在《卧薪尝胆》一文的教学中,笔者通过提问“谁卧薪尝胆?为什么卧薪尝胆?”切入了文本的重点。由此拓展到课文前后内容的感悟、体验,通过精彩课堂的生成,铺开逆向感悟的“面”。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知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前因,而且知道励精图治的后果,更为深刻地感受到越王勾践发愤图强的意志与精神,懂得“坚持不懈”、“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通过“万般无奈”、“只好”等词语来体会勾践面临国破人亡的艰难,夫妇被迫去给吴王当奴仆,忍辱负重。再通过“穿布衣”、住“石头房”,“养马驾车”、“舂米推磨”联想他们原来的尊贵身份,深入体会勾践夫妇所忍受的屈辱。
运用逆向感悟文本的方法,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深刻了认知,深化了感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中,教师依据文本的实际,合理地运用逆向感悟的方法来建构课堂教学,突出感悟重点,并以此带动全篇文本的感悟。逆向感悟给学生以别样的感觉,漾起学生心中的波澜,激发学生更加深入地感悟文本,将学生引入又一个美妙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