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快餐阅读” 让孩子不会读书
作者:蒯威 发布者:学科专家 来源:语文报教师版小学总第218期 发布时间:2012-05-09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孩子们阅读的书籍中多了这么一类书:看上去是厚厚的一大本,书名也来头不小——《小学生必读的100个智慧故事》《让故事教给孩子一颗感恩的心》《小学生心灵鸡汤》……翻开读一读,每篇文章篇幅短小,结尾常常还有一段阅读启迪、编者感悟之类的话。让人料想不到的是,这类书很快在孩子中流行起来,不仅同学之间相互传阅,而且成为不少班级课前演讲、阅读交流的主要书籍,甚至引领着班级作文的发展方向。
看到孩子们高涨的阅读热情,读着那一篇篇蕴含哲理、像是从《读者》上走下来的“美文”,很多语文教师也许会自我陶醉。然而,这种看似繁荣的阅读现象,深入思考一下却不免让人生出隐约的担忧:这样的阅读,长此以往,只会让孩子慢慢丧失阅读能力,远离真正的阅读。
让我们仔细翻阅一下这类书籍,基本上是一些小故事、小童话、小小说、小幽默、小寓言,短的只有三五百字,长的也就两千多字,基本没有作者或出处。再看文章的写作特色,确实有《读者》杂志上文章的风格,尤其是表达方式,大都采用“故事+启示”的固定套路。这就难怪孩子们有了一定的阅读储备后,便能“侃侃而谈”“娓娓道来”。这实在不能不让人联想起“快餐”:品种固定,口味统一,制作方便,追求的是“短平快”。然而,谁都知道,这种食品填填肚子还行,如果长期食用难免营养不良,并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同样,在这种“快餐阅读”中,孩子用较短的时间便能摄取一个相对完整的阅读信息,看起来似乎有利于孩子把零零碎碎的时间用于阅读,实质上这种阅读的随意性很大,阅读的时间可长可短,想看的便看,不想看的便可以不看,甚至一本书有没有读完、读了多少并不影响自己的阅读。显然,这样的阅读必定是肤浅的、功利的。如果这只是在正常阅读基础上进行的一些补充式、休闲式的调节,还可以尝试,而要作为阅读的主要方式、甚至进行集体引导的话,就值得每一位教师慎重选择了。
的确,在孩子阅读的起步阶段,让孩子读一些短小精练的童话、寓言、故事,能够让孩子比较容易地整体把握故事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对于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有一定的帮助,这也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这大概也是不少童话都比较短小,甚至有些知名童话故事也会浓缩成较短篇幅的原因吧。然而,等孩子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后,孩子阅读的内容就必然应该驶向更加广阔、更加深远的“整本书”中。早在八九十年前,叶圣陶先生就提出了阅读“整本书”的观念。而这里的“整本书”的概念,绝不包括那些看上去“个头”很大,而内容完全是些豆腐块的“故事会”“寓言集”。也许,它允许有一些篇幅不长的短篇,但起码应该有作者可查,有出处可考。也许,它也允许有一些风格相近的作品,但绝不会是千篇一律、技法雷同的“心灵鸡汤”。范围再小一些的话,“整本书”主要就应该是长篇小说。
阅读长篇,需要孩子有一定的阅读计划。长篇小说往往需要孩子一两周、乃至一两个月才能完成阅读任务,这就要求孩子必须有明确的阅读计划,每天坚持阅读,每天完成相应的阅读量。几部长篇读下来,孩子自主规划阅读的能力就慢慢形成了。阅读长篇,可以迅速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长篇通常讲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呈现的是一个复杂的世界。尤其是一些经典作品,构思巧妙,细节精致,这就要求孩子一字一句地阅读,从头到尾地读完,这样才能品味出故事的奥妙,才能走进长篇的秘密花园,从中孩子获得的是更加广阔的阅读视野、对宏大题材的驾驭能力。阅读长篇,可以发展孩子的语言与思维。长篇阅读能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大量的语言信息,丰富的语言材料有利于孩子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吸收,不断寻找、发现自己喜欢的作家。同时,不同作者类似作品之间的比较,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不同作品中某类人物的比较,更可让孩子在对比中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让思维更加深入……这些是那种“快餐阅读”中可以实现的吗?
一个人真正的阅读必定是从整本书的阅读开启的,甚至可以说就是从阅读长篇开启的。“心灵鸡汤”偶尔品尝一下也不为过,如果将其当做主食天天喝、顿顿吃,再营养的鸡汤恐怕也会让人生出毛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