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要传授方法,鼓励创新 ———写在参加区教学片断录像课比赛之后
关键词:教训 传授方法 鼓励创新
前不久,我参加了我们区教委组织的教学片段录像课比赛。按照比赛的要求,在正式讲课之前是不准试讲的,但为了发现授课过程中的不足,以进一步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力求在正式录像时更趋完美,我利用兄弟班进行了两次试讲,所以加上正式录像那节课,同一篇课文——《皇帝的新装》我一共讲了三遍。这三遍讲课,让我从中受到了不少启发。
第一次试讲时,因为考虑到“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这次录像课比赛的评价标准之一,所以,在备课时,我按照预先的设计和构想,运用powerpoint制作了电脑课件。我的设计是: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学生欣赏与课文情节相关的连环画,配有简洁的解说),然后结合文中主要人物骗人的动机和欺骗的对象,在文中找出依据。如:皇帝为了皇位骗了大臣和老百姓,什么地方能看出皇帝是为了皇位骗人?从哪可以看出他欺骗了大臣和老百姓?可是我没想到在上课时,学生对课件给出的人物骗人动机和对象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比如一个学生提出质疑:皇帝还欺骗了骑士,其依据是皇帝换上新装之后,实际上他此时对新装也产生了怀疑,可是为了维护一国之君的尊严,他还是硬着头皮在骑士们面前摆弄自己所谓的新装。应该说,这个观点不无道理,但这已超出了课件的预先设计,如果认可了学生的观点,势必使课件演示陷入尴尬境地,为了迎合课件的安排,我只好心虚地以师道的权威否定了学生们的看法。
第二次试讲,在讲课之前我按照听课同事们的意见,作了一些改进,改欣赏连环画为学生看图说话,变学生被动接受主动参与;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人物,然后各组推举代表谈对这个人物的看法,要求有理有据,这样可以让整节课节奏更清楚,而且提高了学生研讨的效率。按理说,这次课堂教学的设计要比第一次试讲科学,它给了我,也给了学生们更多自由,但在上课时,由于第一个学生看图说话时没有抓住重点而过于琐碎,我怕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我打断了学生的发言,结果导致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受挫,在讨论人物形象时启而不发,无人发言,最后这节课只好以我的“一言堂”告终。
第三次是正式录像,我是在自己所教的班级授课,由于前两次在兄弟班的预演,加上学生课前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探讨已经非常深入,所以在前半节课课堂讨论非常激烈,学生的观点独到而深刻,甚至出现了相互辨论的戏剧性场面。但由于课前我对学生讨论的广度、深度估计不足,导致不能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在情急之中,我对学生颇有创见的观点接连否定或置之不理,结果只能草草收尾。
事后,我认真总结了这三次讲课,它们留给我的教训是:
1、学生潜力很大,不要小看学生的创造力;
2、既定结论是禁锢老师、学生创新的枷锁。课堂教学法要注重方法的传授,而不是结论的强行灌输。
3、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还在于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
结合这次参加录像课比赛的经验与教训,我对一节语文课的好坏产生了以下认识:
一、课堂教学是否传授了方法,是否倡导学生自主的探究式学习,应该是衡量一节课好坏的标准之一。
中国有句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不是让学生会背几首古诗,会认几个字就万事大吉,它需要的是传授学习的方法,因为这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而且,阅读教学的重点本来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不是理解某一篇具体的课文。第一次试讲后,我按照同事们的意见,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由“通过讨论,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变成了“结合本文,学习从文本中筛选信息的方法”,这样,分析文中人物,仅仅成为了教学生学习“筛选信息方法”的一个载体,让我,也让学生有了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现在回想起来,第一次试讲的最大失败,不是在于我备课不充分,引起了学生的质疑,而是在于将既定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这次授课所制作的课件从本质上就是穿着现代技术外衣的既定结论,依然没有脱离强行灌输的窠臼,这正如教院张宝石教授所说的:“把满堂人灌,变成了满堂机灌”而已,它不仅束缚我的手脚,而且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丧失了创新的激情。
新课标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即方法的传授),自己得出结论,这才是素质教育中“素质”体现,也是一节好语文课应遵循的原则。
二、课堂教学中是否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否鼓励培养创新精神是衡量一节课好坏的又一标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由于个性的差异,情感的不同,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作为教师,“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作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给予充分的尊重。用“填鸭式”的方法将自己的观点或已有的结论灌输给学生,是对学生个性体验的轻视;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否定甚至是批评,则是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压抑。
现在回头想想,我的第二次试讲的最大失误是,轻率地否定学生的体验,不仅使学生很难进入预设的情境,而且打击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而正式比赛时的前半节课之所以很成功,是因为鼓励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提倡了“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所以学生才有那么多独到的见解,甚至引起了学生相互间的辨论,而这个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自己的阅读体验反思、批判的过程,不仅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了阅读的质量,更重要的是鼓励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而正式比赛那节课后来之所以失利,原因在于对学生创新的潜力或能力估计不足,过于注重课程所谓的“完整”和既定目标的达成,后来对学生观点的否定,甚至是置之不理,无疑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当头棒喝。
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才富于积极思维和创造性的发明,而自信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最佳的心理状态。学生自信的获得,来自于老师才学生及时的表扬和肯定。可遗憾的是,许多老师和我一样,对学生创新的潜力,或者学生的一些“不成熟”观点,有些老师们总是习惯于漠视,学生们的观点与自己相悖,就用“权威”的大棒压之,长此以往,学生们失去了自信,也就失去了培养创新能力的土壤,又怎能奢望他们长出敢于创新的大树呢?
回顾参加评优课的准备过程,实在是可以用“残酷”来形容,同事们直言不讳的批评,自己在修改时的彷徨犹豫,甚至在最后对自己的能力产生的怀疑,都已经过去了。可是我的心理并没有随着比赛的过去而轻松。它留给了我太多值得思考的东西。所以现在回想起来,参加这次录像课还是大有收获的,因为,在准备时反复修改的过程,就是对自己不断否定、提升的过程,这就好比是“炼狱”:对自己固有的教学思想模式的打破——新建,其结果必然是获得新生。所以,这次录像课比赛的结果,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北京市顺义区俸伯中学张慧
|
  语文课要传授方法,鼓励创新.doc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