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轻”与“重”
作者:驿路行歌 发布者:学科专家 来源:中华语文网 发布时间:2012-08-16
十年树木太长,百年树人不可待。当改革成为一种习惯,当名校成为一处风景,教育不再沉寂。有的模仿、有的创新,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成功与否,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冷静下来客观理性地进行分析,教育不是作秀,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让学习慢慢来,让学生在浸润中学语文,是语文学习的人性化回归。
重等待 轻实效 新课标对语文学习的建议,要注重学生的涵咏之功,此一点注定了语文的学习要慢慢来,让学习在等待中去落实语文教学的理念。语文的学习不单单是知识的习得,内在情感的培养,思维习惯的养成,语文素养的提升,这一切非一朝一夕之功。这一切决定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仓促不得,功到自然成。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暂且放一放对学习语文成绩指标的硬性追求,只看实效,不重过程的结果,只能希求教育像速生杨,短期内产生最大的收益,这也会让教育像《我要的是葫芦》中的老农,在空想中荒度光阴,而得不到想要的葫芦。
重体验 轻结果 李吉林老师对学生学语文有几句精彩的表述:“教学不仅为了学生学习,还为了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学不仅为了学生知识的习得,还为了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教学不仅为了学生未来做准备,还为了今天获得最初的幸福人生”。这些曾经的经验之谈正印证了现代语文教育的理念。学生学好语文首先还要从体验开始,不要过度地去追求结果。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能深入地感知文本的语言之美,思想之美,意境之美,结构之美。品读中伴随着作者诗化的语言,学生自会感受到朱自清的《春》孕育的是生命勃发之美,刘成章的《安赛腰鼓》敲打出了生命的热烈之美,玛丽﹒居里之《我的信念》抒写着的又是生命的圣洁之美。经过长久的浸染熏陶,学生的学习不也悄悄地起着变化吗?
重交流 轻传授 我们先看一组数据,有专家研究学生学习方法的效率:学生听能掌握20%,学生看能记住30%,学生做能学会70%,学生说能学会80%。杜郎口中学的成功就在于他们勇敢地砸掉讲台,还课堂给学生。课堂上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成了学生的一个舞台,一个出错纠错成功的实验室。学生在知识的碰撞与交流中能力得到了提升。这也是杜郎口热持续生温的原因所在。所以说,教师要摒弃过于自我的陈腐观念,让课堂充满生机,实现质量效益的双高。
重点滴 轻系统 初中生的学习,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淡化知识的系统性,这是对初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尊重。反观我们的课堂,既大又全的教育思想还是根深蒂固地占据教师的大脑,课堂上老师就怕讲的少、讲的不全,虽然自己也意识到这种教育并不成功。所以说教育还需务实,从一点一滴做起。当然,在这一方面,还需我们做大量的实践探索,怎样更好地给语文的学习安排一个优化的序列,让学习更易于操作,让语文不再是学生心目中的可有可无、无足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