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勇气》是一篇略读课文,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生动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作者是从“失望”的,变成惊奇,何也?
请看课文描写——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听执教老师如何处之?就是让学生读出“惊奇”,你读、我读,还不够“惊奇”,于是,教师亲自上阵,示范“惊奇”。当然我不反对这样的做法,特别是有时老师真的应该示范之,当学生读不好时,教师示范很有必要!但是,语言是有秘密的,光靠同一层面读,是读不出这些“秘密”!
怎么办?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了解作者的写作心路,即“深入”,也可说细读文本,然后设计“浅出”的教学环节,你看“惊奇”如何来的?我看来自言语的魅力!
一是对比出惊奇。原来是“大片大片的草地上,只是绿色连着绿色”,现在是“满满的一层小花”!当然“惊奇”。
二是,花多出惊奇!多在哪里呢?作者可谓煞费苦心,用心良苦,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来——
颜色:白的、黄的、紫的(当然还可以想像,可谓五彩缤纷,美而多)
样子:纯洁、娇小、鲜亮,(多么漂亮,多么纯洁,多么有生机,可爱而多)。
数量: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三个维度,说明多)
三是生命力旺盛而惊奇!“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只要……就……”“冒……”看出这些小花生命力是多么旺盛大,令我惊奇,同时,会下文一下子冒出来“窗外的颜色明显地改变了,白色、黄色、紫色,在车窗上流动”,作了伏笔!可谓妙笔!
我们要让学生在读中品味作者层层深入,细致描写的写作方法。就算学生不能自悟,作为教师的我们,有责任让学生领悟作者这些独具匠心的描写方法,这远比无目的多读要好得多!
如果更进一步的话,则更好!看看作者是如何运用句式、用词的方法,来表达这种惊奇的——“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如果换成“有白的,有黄的,有紫的”,“有的纯洁,有的娇小,有的鲜亮”……把“两字”的换成“四字词组”或换成一二句长句等,让学生读读,哪一种体现作者的惊奇!
学生一读就见分晓,课文用整齐、简洁的句式写出了我的“惊奇”,好像情不自禁,脱口而出。如果换上“有”、“有的”或换成别的长句等,就没有这种特别“惊奇”发现之感,好像作者在悠闲地观赏小花之形!就好像我们突然看到一条蛇,你总不会很冷静地说:“耶,这是一条蛇!”肯定是大惊失色地喊:“蛇!有蛇!”又好比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看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间有“而”吗?为什么一、三句有“而”,独独第二句没有呢?我们想想,我们激动的时候,说虚词吗?一激动的时候:“好啊!天啊!妈呀!”没有虚词的!
这就是作者用独特的言语形式表现特定的言语内容,就好像文中,只有这种简洁、明快的言语形式才能更好地表现了作者的“惊奇”之心!可谓神来之笔,妙笔生花!
一定的言语形式和一定言语内容是密不可分的!理解了言语形式,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言语内容。抓住了言语形式这个语文教学的“纲”,就有可能将语感培养、语言知识和人文教育熔于一炉。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要有一双善于发现“言语例子”的慧眼,就要有一双善于破解“言语秘诀”的法眼。这“秘诀”、“语例”或是精妙的用词,或是独到的描写,或是典型的语段,或是新颖的句式,或是合理的布局……教师就是要“下马观看”,重锤出击,泼墨如云,精雕细刻这些“秘诀”、“语例”,让学生拿捏词句,潜心会文,咬文嚼字,使学生懂其法,感其妙,学其式,成为学生自己的“绝招”!
“惊奇”于言语魅力!那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
发现这样的言语魅力,让学生知之,赏之、用之,这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此文已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2期)